top of page

2024聯合國大預測:保經濟、救永續需要大規模投資與「綠色QE」



聯合國對2024、2025年的經濟發展提出了嚴重警訊:歐美日都只有1字頭,中國成長將不到5%;印度維持全球成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地位,2024經濟成長超過6%。


聯合國1月初發布《2024年世界經濟情勢與前景報告》,根據這份預測,2024年不太好,經濟成長將放緩,通膨隨時可能捲土重來,前途艱難。


報告開頭就說,儘管2023年的世界經濟比預期中的強勁,但這不過是「表象」,掩蓋了暗潮洶湧的短期風險和結構性脆弱,除了中東和烏俄的衝突升溫,全球貿易低迷、利率持續居高不下之外,氣候災害加劇也為2024年的全球經濟成長蒙上一層陰影。


聯合國指出,風險和不確定性揮之不去,全球GDP成長率預計將從2023年的2.7%放緩至2024年的2.4%,預計2025年將溫和改善至2.7%,但仍將低於疫情前3.0%的平均成長率。雖然世界經濟2023年避免了最糟糕的衰退情況,但長期低成長的陰影依然存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脆弱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前景依然疲弱,使全面恢復疫情期間的損失變得更加渺茫。


大型經濟體成長進一步放緩

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在2023年表現出色,但預估成長率將從2023年的2.5%降至2024年的1.4%。報告分析,強勁的消費支出讓美國2023年優於預期,但在家庭儲蓄下降、利率高檔和勞動力市場逐漸疲軟下,預計2024年消費者支出將減弱,投資保持低迷。雖然硬著陸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但美國經濟將面臨來自勞動力、房地產和金融市場惡化的重大風險。


歐盟2024年預估成長率1.2%,高於2023年的0.5%,主因消費者支出回升,價格壓力緩解,實質工資上漲,勞動力市場保持強勁。


日本預計從2023年的1.7%放緩至2024年的1.2%,通膨上升可能代表日本持續20多年的通貨緊縮將結束,但主要貿易夥伴中國和美國成長放緩,預將減緩2024年淨出口。


中國受到內外不利因素影響,擺脫COVID-19相關封城措施的經濟復甦比預期更為緩慢,2023年成長達5.3%,較2022年的3%上升,透過降低政策利率和抵押貸款利率,增加公共部門投資等推動成長。報告表示,中國消費者信心持平,房地產持續疲軟、外部需求不振等影響了固定投資、工業生產和出口表現,預期2024年的成長將溫和降至4.7%。


南亞的GDP在2023年估將成長5.3%,預計2024年將成長5.2%,主因是印度的強勁擴張。報告指出,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成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預計2024年將成長6.2%,略低於2023年的6.3%,原因是國內需求強勁,製造業和服務業強勁。


聯合國:我們尚未脫離地緣衝突與氣候危機的險境

「地緣政治衝突和氣候危機相關的極端氣候事件的進一步惡化,恐再次推高能源和糧食價格,引發通貨膨脹。」報告警告。聯合國經濟及社會事務的經濟分析及政策總監慕克吉(Shantanu Mukherjee)在記者會上說:「我們尚未脫離險境。」


該報告預測,高糧價將持續,特別是在南亞、西亞和非洲一帶。原因除了地方貨幣疲軟,還有氣候災害加劇。


2023年,創下史上最熱的一年。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的最新數據,去年地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高出1.48°C,離《巴黎協定》的防火線1.5°C僅一步之遙,但科學家預測2024年只會更熱,1.5°C的底限恐將不保!而每升溫1度,都會帶來的更大災難,更兇猛的暴雨、洪水、乾旱、熱浪、野火、海平面加速上升。


2023年是聖嬰年,全球降水大亂,東南亞、南亞、中美洲、非洲南部等恐發生乾旱;太平洋中部可能出現颶風和暴雨。不正常的降水將影養糧食產出,米、麥、玉米等重要作物可能大漲,衝擊糧食安全。


聯合國估計,2023年有2.38億人陷入糧食嚴重不足,較前一年多了兩千多萬人。


台灣所在的東亞,「隨著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在亞洲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日增,東亞的經濟損失將越來越大。」報告指出。


長期來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估計,2100年氣候變遷將造成全球GDP縮水10%~23%。


這更將導致全球投資縮水。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能源投資優於全體投資,更是COVID-19疫情以來連續三年成長。然而,這些投資的成長速度還不足以讓各國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在再生能源領域,投資缺口仍然很大,特別是在發達經濟體和中國之外。與此同時,對化石燃料的投資也在上升,2022年和2023年超過了疫情前的水準。


永續救急有哪些關鍵優先事項?

為了確保經濟成長和永續,該報告列出了救急的關鍵優先事項,包括:

  1. 重振多邊貿易體系

  2. 改革開發金融和全球金融架構

  3. 解決窮國的債務挑戰

  4. 大規模擴大氣候融資


這些,都是錢。


該報告預估要促成全球能源轉型,必須在2050年之前挹注150兆美元(約4665兆台幣);光是能源產業轉型,每年就需要5.3兆美元(約165兆台幣)。


別說5.3兆美元,目前富國承諾每年對窮國提供的氣候融資是1000億美元(約3.1兆台幣),不到目標的2%,真的是杯水車薪,而且跳票十多年,2022年才終於達標。另外,還有遲到30年,2023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上終於同意啟動的「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首批獲捐近8億美元,但長期可預測的資金來源仍舊未明。


然而,這些融資多為借貸,要付利息,許多氣候受災國因此陷入困境:出口萎縮已經影響經濟成長,如今長期高利率,借貸成本提高,信貸條件收緊,資本出逃,貨幣貶值,無疑雪上加霜。極端氣候事件的加劇將更進一步提高未來的財政和債務風險。他們發現,要顧經濟,繳利息,同時投資氣候,變得越來越困難。


該報告統計,2022年有50多個開發中國家的利息支出超過總預算的10%,有25個開發中國家的甚至支出20%,地球之肺的巴西的利息支出甚至高達總預算的25%。


古特瑞斯建議將窮國債務轉為綠色投資

他建議成立永續發展目標刺激基金(SDG Stimulus initiative),每年至少提供5000億美元的永續發展和氣候資金。報告中也提議採用債務抵換氣候或債務抵換自然,將窮國債務轉為綠色投資。


然而,要扭轉2024年的軌道,甚至是未來數十年的軌道,報告說需要「有效的國際發展合作」。


在金融上,各國央行需要在監測和維護金融穩定上加強合作,找出並因應氣候變遷引發的金融風險。研究顯示,綠色量化寬鬆政策(Green QE)有助減排,加強金融穩定性,並促進經濟發展。


在金融之外,古特瑞斯倡議已開發國家努力在2040年實現淨零排放,新興國家放寬到2050年達標,經合組織(OECD)在2030年脫煤,全球在2040年跟上。同時,停止化石燃料補貼,並對開發中國家提供技術協助和轉移,加速其綠色轉型。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1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