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交所在8月7日正式掛牌成立,掀起一波碳效益熱潮,其三大營運項目為: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及碳諮詢,初期將以「碳諮詢」先行,待法規確立實施後,才會啟動國內碳權交易,最快落在2024至2025年。
對此工商界已提出四大建議,包括:盡速建立碳權交易的法律體系及定位,如碳費徵收相關子法、增修金融規範與會計準則,以及確定碳權究屬一般或金融商品,以利企業有所依循並落實。
事實上,自2022年4月奇美實業率先於新加坡CIX完成碳交易抵換(offset)後,便有不少交易所來台探詢,過去國內企業自身碳權要至國外交易,只能透過其他交易所認證;台灣碳交所成立後,新加坡另一個碳權交易平台MVGX VCM也積極來台尋求合作,希望提供從碳盤查、抵減、認證與交易全方位自動化服務,未來碳抵減、碳認證將有龐大商機,惟有在國內可進行交易,才能帶動企業界動起來,展現最大效益。
供應鏈金融、AI數位科技加速減碳效益
此外,國際碳稅及國內碳費的徵收,將影響成本甚巨,企業執行碳管理與碳盤查更是未來展現綠色競爭力的一環。2024年台灣將針對排碳大戶徵收碳費,初期徵收對象雖僅約500家,但企業主必須提前因應「減碳有價」,金融業除提供貸款融資,也可透過供應鏈金融擴大影響層面。
永豐餘攜手中信、兆豐、台新及永豐等銀行,透過「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台」提供其供應商穩定現金流,兼具包括避免承作虛假債信、供應商可即時取得資金、企業可控管風險等優點,就是典型的創新先例。對金融業者而言,除減少繁複紙本作業外,更可從單方融資到擴大多方連結,未來更可望擴大到節能、儲能、碳盤查、碳認證等層面,並透過有自動化系統與國際接軌。
由於碳盤查和碳足跡的計算都需要大量的數據收集和統計,目前坊間也有銀行結合金融科技業者,透過AI輔助企業節能減碳。
舉例來說,Commeet與VISA卡合作透過多家銀行發行企業信用卡,可提供Scope3碳足跡計算,並協助更有效地進行成本控制。另外,昕力資訊也推出的碳盤查平台,可將科技業者已開發之AI節能減碳模組導入其他企業,透過自動化工具自動串接數據,結合國際標準與認證,幫助企業大幅節省人力成本、提高效率;製造業可透過數位轉型進行減碳,未來就算買不到綠電也可用租賃。
總體而言,台灣碳權交易所的成立,加速催生淨零減碳生態系,建構綠色供應鏈,可提升整體企業減碳效能,以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的挑戰,也可提前迎接未來低碳永續的綠金商機。
資料來源:遠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