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綠易董事長毛穎崙:解析減碳規則,降低運輸業碳焦慮
- ezGlobal Network Service
- 2024年2月20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轉載自商用車談 2024.02.20
2023年四月舉辦的「商業車智能研討會」其中有一場由中華民國商用車發展協會與冷鏈協會合辦「在冷鏈世界運轉中 提升企業轉運和永續發展的契機」,由冷鏈協會理事長林建智領軍,邀請到綠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毛穎崙談「淨零碳排趨勢下的台灣冷鏈產業」,雖然短短二十分鐘的分享,終於讓與會者聽到與運輸物流相關的淨零規則。也因為這場研討會,讓小編想要藉由從事碳足跡、ESG、減碳等專業十多年經驗,對於碳排放及目前國家淨零碳排政策有相當研究的毛穎崙董事長,來談談他接觸到與商用車相關單位目前的碳焦慮及因應做法。
運輸為減碳極為關鍵卻仍被忽視的一環
毛穎崙董事長擁有政大資管博士候選人、中南大學科管博士、政大/北科大EMBA、英國萊斯特大學MBA豐厚的學歷背景,更備有:BSI ISO14064-1/2/3組織溫室氣體盤查、ISO14067產品碳足跡、PAS2060等國際專業認證。算是國內早期就從碳足跡開始涉略減碳相關專業的經理人,近期更因為企業界對ESG的求知若渴,在2023年居然輔導約200家廠商,與2022年相比真是數倍成長,但也因為場次暴增讓綠易可以接觸到商用車相關產業(例如:目前擔任冷鏈協會ESG創新委員會委員,過去一年輔導過中華汽車及福特汽車等),也藉由這些經驗來分享他對商用車頭家們碳焦慮的建議。
在訪問一開始,毛董事長就從政府預算切入針貶目前淨零政策的缺失,像是目前輔導減碳轉型專案都以經濟部為主,因此多針對製造廠來給予補助。不過回歸到現實面,以預算的效益來說先針對排碳大戶或者外銷主力的高科技廠商,這樣的作為雖然說也沒有錯。只不過回歸到減碳的成效應該以排放比例高低來分配預算,像是碳排第二大類的建築營造與第三大類運輸,目前幾乎沒有預算。相對地,管轄這些產業的政府單位目前也沒有具體的辦法來讓業者有所適從。不僅運輸業,建築營造業現在也是十分焦慮,因為不能單靠建築標章或者ISO 14067的建材規範等,就要讓業者計算出營建碳排。而運輸業更是經濟循環中持續進行的一環,難怪業者會陷入無所適從的惶恐、會期待政府早日端出可循的法則。
而碳焦慮的現象,更可以從融易在去年接處的案例暴增及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前身為工業局)往年申請減碳智慧化轉型的案例大約300件,去年(2023 年)瞬間暴增到約1500件(年度總申請件數高達2000件)就不難得知業界在減碳的浪潮下,不希望變成後段班的那種殷切,然可惜的是,這2000件都是以製造廠為主。運輸雖然是減碳關鍵的一環,卻還不得其門而入。不過看到冷鏈協會以及商用車技術發展協會對此議題的關注還有希望協助業者的種種作為,毛董事長表示非常樂意可以提供專業服務來協助產業轉型。
減碳只是ESG的一環
談到運輸業碳焦慮及減碳的議題,毛董事長發揮他專業講師的長才,逐項解說希望運輸頭家們可以了解其所以然而更方向應對,例如ESG分別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而減碳就是E的其中一個要項(詳細項目請參考簡報圖檔)。而以金管會定義的一般經濟活動共16項中運輸與倉儲就佔了7項(如客運、貨運等);而前瞻經濟活動的十三項運輸也佔了兩項:低碳運輸與軌道運輸基礎建設。由此可見運輸在ESG環節中的關鍵,而且在國際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2021年7月14日歐盟正式公布的碳邊境調整機制),將鋼鐵、鋁、水泥、肥料、氫、電力等列為首階段列管,運輸業、有機化學、塑膠則力入次階段對象。
雖然運輸被列為第二階段,但如果你是台灣已經宣示加入Net Zero淨零碳排碳中和等計畫企業供應鏈中的廠商,也會連動被要求展開碳盤查及減碳的工作。而且毛董事長還用服務碳足跡來補充說明:未來的產品成本不再只是一般的成本會計(會計帳)還需要加上環境會計(碳帳),因此產品從原料取得到貨物交付甚至後來的廢物處理,都會有碳足跡,而這些都與運送有關,因此為什麼碳盤查的基礎工作如此重要。
一旦公司是宣示淨零碳排碳中和等計畫,而其上下游供應鏈中的廠商,雖然是間接單位但,毛董事長仍建議可採取世界經濟論壇(WEF)在考量減碳成本、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後所歸納出具體八大具體措施:1. 循環/回收(以再生料取代原生料); 2. 提升材料使用和製程能源效率(減少材料使用量和能源消耗量); 3. 使用再生能源;4. 使用再生熱能(使用來自再生資源如生質、電力的熱量); 5. 採用新的製程; 6.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如避免森林砍伐);7. 燃料轉換(如運輸電動化); 8. 碳捕集技術(捕集無法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並回收或封存在地下)。雖然有些措施所費不貲,但是未來減碳就是企業競爭力的一環。
碳焦慮 先從碳管理開始
面對現在與碳有關五花八門的名詞,像是碳盤查 碳管理 碳抵換… 等等,毛穎崙董事長總能舉出相對應的法規與方法,而這正可以讓學員們很安心地跟著這種專業團隊的引導一步步落實減碳轉型,例如目前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開闢的人力培訓課程多基於碳盤查與碳管理的需求(參考ISO14064-1、ISO 14067及ISO 50001),而且課後核發經認證的管理師,便有助於產業了解如何管理碳(或者說計算碳),並且了解減碳的眉眉角角,才能大幅降低碳焦慮。只不過目前產發署2023年開課名額已爆滿,2024年的輔導計畫仍未公布,毛董事長非常建議商用車界可以透過商用車技術發展協會向經濟部申請課程,這樣才能透過協會帶動運輸產業進行減碳。
此外,目前針對運輸業的計算車次碳排放的疑問,還有有什方法可以進行碳抵換,毛董事長就詳實補充說明,如果沒有進行碳盤查與減碳的中小企業未來在碳成本上當然會比別人高會減損競爭力,但並非不能做生意,只是只能用國際目前評估的業界標準當成參考值,但如果有經過碳管理的洗禮,當然可以讓企業在這一波減碳、碳稅的新遊戲規則上更具競爭力。而如果要降低碳排另一個方法是碳抵換,例如使用綠電(如:風力、核電、太陽能等)或購買林地,只不過現在台灣的綠電幾乎全數被台積電買完,而購買林地又必須是新栽的林木,不能是既有林地,且不能購買海外森林。而這些規範都是為了在碳中和的過程中避免企業漂綠(也就是沒有真正進行減碳工作,只是運用方法計算出碳減量)。
另外,毛董事長還提醒因為我國沒有完全被國際組織認可,因此台灣碳權交易有些是可以被國際認可有些卻不行,像是我國氣候法允許「碳權抵換碳費」,但詳細規範要等碳費子法推出才能確認。因此是否可以抵減國內即將實施的碳費目前坦白說~不確定。就是因為在全球啟動淨零相關工作的十幾年來,政府幾乎靜觀其變,才在這一兩年匆忙立法與設置相關機構,導致目前產業無所適從,其實不僅運輸業商用車界是如此,現在百工百業也都因此陷入碳焦慮,不是嗎?!
所幸的是,國內有不少多年來在碳管理著墨甚深的機構(像是綠易公司),加上去年政府與民間開始大量培訓碳管理的專業人才,才得以在一片“碳混亂”中,找出可以依循的法則與做法。另外,綠易公司還開發出一套系統「ezGHG企業碳管理 3.0」企業經過碳盤查後,可以透過萬用表單收集數據匯入系統,就能產出碳排數據報表,協助企業計算與分析減碳的成效。或許,這套系統對企業來說將是一個福音,否則未來每年要找顧問公司協助年度報表,進行數據分析,不僅所費不貲也是企業的一大負擔。
來源:商用車談【ESG+淨零專題】 解析減碳規則 才能降低運輸業碳焦慮 專訪綠易公司毛穎崙董事長
了解更多:運用綠易顧問 ISO14064-1輔導服務以及ezGHG 企業碳管理平台, 實現永續數位雙軸轉型,邁開成功的第一步,請參閱:企業碳管理解決方案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