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溫室氣體濃度急劇上升 甲烷與氧化亞氮也助長暖化

(中央社巴黎4日綜合外電報導)二氧化碳是最廣為人知的溫室氣體,而包含甲烷、氧化亞氮在內的其他幾種溫室氣體也正在助長全球暖化、改變地球的氣候。


法新社報導,世界氣象組織(WMO)在10月的報告中指出,這3種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去年創下新高,使得未來幾年全球氣溫上升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甲烷

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專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報告作者福斯特(Piers Forster)指出,溫室氣體帶來的暖化有2/3由二氧化碳造成。


甲烷是人類活動產出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僅次於二氧化碳。

甲烷約有40%來自自然源,特別是溼地,但大多數(約60%)是人類活動產出,例如飼養反芻牲畜和進行稻作栽培的農業、化石燃料和廢棄物。

甲烷在20年期間的升溫能力(甲烷捕捉大氣中熱量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80多倍,但它在大氣中的壽命較短,使其成為短期內控制全球暖化的重要槓桿。


荷蘭環境評估署(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研究員哈姆森(Mathijs Harmsen)表示,減少甲烷排放「將產生強烈的短期降溫效果,因為大氣中的甲烷濃度會迅速下降」。

哈姆森說,政策應「著重於容易實現的目標,例如減少天然氣逸散這類成本非常低的措施」。

儘管歐洲聯盟和美國等多國已簽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但趨勢並不樂觀。

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旗下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研究指出:「甲烷在大氣中增加速度比其他主要溫室氣體都要快,目前的濃度已是工業化前的2.6倍。」


氧化亞氮

氧化亞氮又稱笑氣,是第三大溫室氣體,升溫能力幾乎是二氧化碳的300倍。這種氣體主要由農業中使用的含氮化學肥料和糞肥排放,其他排放則來自化工業、廢水、化石燃料等人類活動,以及土壤與海洋等自然源。

2020年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重大研究指出:「過去40年中,全球人類造成的氧化亞氮排放成長了30%,其中主要來自向耕地施用的氮肥。」

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更有效地使用肥料。

法國研究人員西亞斯(Philippe Ciais)於2021年撰文指出:「只要在全球20%的耕地減少肥料使用量,特別是在潮溼的副熱帶農業地區,就有可能減少約2/3的氧化亞氮排放,進而顯著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


含氟氣體

全氟化合物(PFC)、氫氟碳化物(HFC)和六氟化硫(SF6)等含氟溫室氣體存在於冰箱、冰櫃、熱泵、空調和電力網絡中,即便數量不多,它們的升溫能力極高。

舉例來說,變壓器中使用到的六氟化硫在100年內造成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萬4000倍。

1987年簽定、獲得195國批准的「蒙特婁保護臭氧層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已大幅減少大氣中的氟氯碳化物(CFC),這是另一種消耗臭氧層的含氟氣體。

2016年,蒙特婁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Kigali Amendment)也規定逐步淘汰氫氟碳化物的使用。

歐盟去年達成協議,將逐步禁止銷售使用含氟氣體的設備,尤其是氫氟碳化物,目的是在2050年底前完全消除氫氟碳化物的使用。


轉載資料來源:中央社




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