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變全球的工作模式,最新研究顯示,全職遠距工作者雖然減少通勤的需求,大幅減少碳排放。但這樣的工作模式,卻可能在其他層面增加碳排放,因此我們需要超越「工作模式」的探討,主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更環保的生活方式。
隨著COVID-19疫情大流行,遠距工作成為全球不少上班族的生活新常態,然而隨著疫情趨緩,許多大公司紛紛將員工召回辦公室實體上班,或是改為混合辦公的工作模式,如亞馬遜(Amazon)、迪士尼(Disney),以及在遠距工作模式下崛起的視訊會議巨頭Zoom。不過,這種混合辦公、或是居家辦公(WFH)的工作模式,對於節能減碳究竟是機會還是挑戰呢?
WFH逐漸終結? 混合辦公模式越來越普及
因疫情緣故,遠距工作模式在全球迅速普及。全球各地的員工普遍都期待更彈性的工作安排。Zoom身為遠距會議軟體龍頭,曾經發下豪語,「將全力招聘最棒的人才,不考慮地點」,2023年1月底為止,該公司擁有約8400名員工,其中超過一半的員工位於美國。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2022年9月時,Zoom只有約1%的員工定期到辦公室上班,而遠端工作的員工則有75%。這個數字在疫情爆發之前,美國人在家中工作的日子,大約僅佔5%。
不過近來隨著疫情逐步趨緩,員工也紛紛回到辦公室上班。據《BBC》報導,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其他研究人員調查發現,2023年7月美國Zoom總部大約有12%的員工是在家遠距工作,另有29%的員工則採取混合辦公模式。而Zoom也在8月份宣布將調整為混合辦公模式,要求住家在一定範圍內的員工每周必須重返辦公室至少兩次。
居家辦公可減多少碳足跡? 研究:最高可降低54%碳排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ANS)最新研究指出,全職遠距工作者的碳足跡比起到辦公室工作,最高可降低54%。採取混合工作模式的員工則根據天數而有不同的差異,例如每週在家工作2~4天者最多可減少11%~29%碳排放,主要是因為節省通勤的需求。
不過若是每天僅有一天居家上班,則僅會減少約2%的碳排,最主要的原因是通勤減少的碳排,可能會和其他非通勤行程、家中能源使用等因素所製造的碳排相抵銷。
據《衛報》報導,並不是所有職業都適合在家工作。康乃爾大學永續工程專家尤峰崎(Fengqi You),同時是該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之一,便進一步呼籲企業應該考量到那些一定得實體辦公的工作者,透過更多的節能措施、縮小辦公場域規模或是利用共享辦公空間,來減少辦公室能源消耗。
該研究由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和微軟(Microsoft)的研究人員共同執行,採用了多組數據(例如微軟自家員工的通勤和遠距工作行為數據)來模擬美國上班族、遠距工作者和混合工作人員的溫室氣體排放預測,同時考察包括辦公室和住宅能源使用在內的五類排放,涵蓋通勤、非通勤旅行、電訊技術設備、辦公室能源效率和住宅能源使用。
鑑於全球碳排放持續上升,若上班族可以從通勤下手,相較起來最高可節省一半以上的碳排放,確實是相當可觀的數字。
在家工作並非等於零碳排
然而,光是降低通勤的碳排放,個人整體的碳足跡不一定會減少。同一份研究指出,遠距工作者休假時旅行量可能會增加,白天更頻繁地開車出門,一天內有多次短途行程。
據《衛報》報導,尤峰崎表示,有人可能會聲稱「我在家工作便是零排放。」但這不是真的,在家辦公確實會減少碳排放,但關鍵是有多大的淨減幅。這麼說的原因是,當人們在家工作時,通常會在社交活動上製造更多的碳排放。
此外,在家裡工作,家中的能源消耗也會隨之增加,冷氣、洗碗機等家用電器使用頻率提高,可是大部分的私人住宅並沒辦法像辦公室一樣做到能源效率最佳化。尤峰崎不諱言,家用小型印表機的能源效率,可能比辦公室印表機還要低。
另一值得注意的趨勢是,遠距工作之後,人們容易搬到低密度的鄉村地區居住,享受更舒適的生活空間,但如果需要從這些地區長途通勤時,通勤的碳足跡就可能增加。
真正的減排,有賴全方位的永續生活
遠距工作的確提供了一個減少碳足跡的潛在機會,特別是減少了通勤的碳排放。但單純增加在家工作的天數,並不能保證碳排放的確實減少。更核心的問題是:遠距工作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
因此,我們需要將目光從「工作模式」轉向「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環保。據《科學人》報導,帶著筆記型電腦、騎自行車到咖啡店工作,便是極力減少碳排放的一種工作方式,可見環保不只是一種工作型態,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要真正做到節能減碳,光靠遠距工作還不夠。真正的改變,來自於我們如何實踐更永續、更環保的生活方式。遠距工作只是一個起點,真正的旅程還在前方。
資訊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Commentaires